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福建孔雀养殖基地:生态养殖带动村民致富新路径

孔雀养殖基地的致富密码

在福建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山田村,一座占地4亩的孔雀养殖基地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。这里树木葱郁,山泉清澈,一只只蓝孔雀、白孔雀悠闲地踱步、开屏,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。基地创始人曾良富和儿子孙振仙从最初的9只种苗起步,如今已进步成为年出栏3000多只、淘宝年销售额超百万的规模化养殖场。

为什么孔雀养殖能成为山区致富的新选择?孙振仙算了一笔账:一只成年孔雀的经济价格远超传统家禽,且养殖年限越长越珍贵。更重要的是,孔雀养殖基地依托山区生态优势,成本低、市场缺口大,特别适合返乡创业者。

从试养到规模化:技术突破是关键

2013年,在上海打工的孙振仙偶然发现孔雀养殖商机,便说服父亲回乡试水。然而起步并不顺利——首批孔雀突发疾病,当地兽医束手无策。”那时候真急得睡不着,”曾良富回忆道,”后来自己翻书查资料,像照顾孩子一样守了半个月,才把它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。”

正是这次危机让父子俩觉悟到技术的重要性。通过不断摸索,他们拓展资料出温度控制、疫病防治等关键要点,2015年扩建新棚舍,引入自动化饮水体系。如今,这座孔雀养殖基地已实现科学分群:种孔雀区、育雏区、商品孔雀区有条不紊,连孔雀开屏的频次都成了健壮晴雨表。

电商+扶贫:创新模式辐射周边

随着养殖规模扩大,销售成为新挑战。2016年,孙振仙果断关闭浙江的包装厂,专职负责营销。”光靠线下批发太被动,我们要让孔雀’飞’上网!”他们在淘宝开设店铺,拍摄孔雀开屏视频吸引客户,甚至开发了定制化礼品包装。

更令人称赞的是,基地主动对接扶贫政策:为贫困户提供优惠种苗、包销成品,带动3户村民联合养殖近千只孔雀。贫困户张道明通过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,如今每月增收超3000元。”以前觉得养孔雀是富贵人家的玩意儿,现在自己成了行家!”他笑着说。

未来展望:打造特色农业品牌

如今的孔雀养殖基地不仅是宁德地区规模最大的孔雀繁育中心,更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点。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孔雀群栖、参与投喂互动,基地开发的孔雀羽毛工艺品也颇受欢迎。

“下一步要申请绿色认证,开发深加工产品。”孙振仙指着新建的冷链仓库介绍。斜滩镇政府已将其列入特色农业重点项目,规划联合周边农户形成产业集群。从单打独斗到共同富裕,这座深山里的孔雀养殖基地正展开更绚丽的”屏”——或许,乡村振兴就该如此多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