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脊轩里的文人情怀
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。”这句流传千古的句子,出自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。这间名为”项脊轩”的小小书房,见证了归有光一生的悲欢离合,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令人动容的意象。那么,这间书房为何如此特别?归有光又为何对它情有独钟?
项脊轩之因此得名,一来是由于书房狭小,如同人的颈脊之间;二来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居住过,取名”项脊”也有追念先祖之意。在这不足一丈见方的空间里,归有光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。他在这里读书、写作、思索,也在这里流泪、思念、成长。可以说,项脊轩不仅是他的书房,更是他灵魂全球的缩影。
功名路上的坎坷人生
归有光的一生,可谓坎坷不断。他自幼聪颖,被家族寄予厚望,祖母甚至拿出祖传的象笏对他说:”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,他日汝当用之!”然而命运弄人,归有光35岁才中举人,60多岁才中进士,仕途之路走得异常艰难。
在项脊轩里,归有光写下了《项脊轩志》,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家族期望的愧疚与无奈。”吾家读书久不效,儿之成,则可待乎!”祖母的话语成为他心头永远的牵挂。虽然最终官至南京太仆寺丞,但归有光的人生轨迹远非当初所愿。或许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才让他的文字如此打动人心。
铁骨柔情中的真性情
“不以成败论英雄”,归有光虽未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,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文风赢得了后世敬仰。小编认为‘项脊轩志’里面,他写母亲、写祖母、写亡妻,每一次回忆都饱含深情。”瞻顾遗迹,如在昨日,令人长号不自禁”——这样的文字,不是矫揉造作能写出的。
归有光的辉煌之处,正在于他敢于展现自己的脆弱。想到母亲时”余泣”不止,想到祖母时”长号不自禁”,这些眼泪不是软弱,而是真性情的流露。正如他自己所言: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”,正是这份诚恳,让《项脊轩志》穿越时空,至今仍能触动读者心弦。
小编归纳一下:平凡中的永恒光芒
归有光与他的项脊轩,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文人的灵魂全球。在这里,有对理想的执着,有对亲情的眷恋,有对生活的感悟。”一粒沙里见全球,半瓣花上说人情”,归有光用最平凡的日常,写出了最动人的篇章。
如今,项脊轩早已不复存在,但《项脊轩志’里面的情感却历久弥新。它提醒我们:人生的价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,而在于内心的诚恳;不在于轰轰烈烈,而在于那些看似平凡却饱含深情的瞬间。这或许就是归有光和他的项脊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灵魂财富。